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LICA United Technology Limited

服务热线: 13910499761 010-51292601
企业邮箱
新闻资讯 News
News 新闻详情

蓝藻根治技术尚未找到

日期: 2018-04-26
浏览次数: 32

        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江苏省无锡市自来水产生强烈臭味而无法使用。一时间,江南水乡因蓝藻暴发而出现水荒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蓝藻,搜遍各种信息却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为了探寻蓝藻治理的办法,本报记者日前赶到无锡,采访了无锡市环保局和无锡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 
  水质的严重污染具备了蓝藻暴发的条件 
  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友根告诉记者,今年无锡蓝藻暴发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原因一是气温偏高,2007年的冬季是无锡50年来最暖的一个冬季,由此也造成了今年无锡地区入夏异常偏早,比常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二是太湖水位今年偏低,今年冬春的降水属偏少年份,总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6%。5月降水量仅为41.8毫米,只有常年同期的四成,属显著偏少。三是风向,今年1~5月的偏南风明显多于往年,风向的转换时间提前了近一个月,偏南风使太湖中的蓝藻聚集到下风向的无锡水域。 
  人为因素主要是污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当前太湖一来是由于干旱造成水体总量减少,二来是因为污染物持续不断的流入,累积起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得无锡出现了水危机。持续不断的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就是极富营养水,太湖水氮含量最高时超过10mg/L。 
  打捞、围栏等短期应急办法不能解决太湖污染根本问题 
  太湖蓝藻危机暴发后,无锡市政府启动“太湖蓝藻防治应急预案”,数天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来水厂水质强化处理、人工打捞蓝藻、人工增雨、调水引流、引江济太,从长江引入清水更换太湖水体。 
  无锡市环保局污控处陈建平处长告诉记者,面对蓝藻暴发,现在只能先采取应急办法,一是打捞,二是围栏,其他没有更好的办法。陈处长说,无锡市调集了一批蓝藻打捞船,在沿湖地区进行打捞,到6月4日,无锡共打捞出蓝藻6000吨。但是这只是治标之法,而且人工打捞必须在蓝藻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进行。 
  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引长江水来帮助太湖解决此次污染问题,引入长江水提升太湖水位,可降低湖水升温速度,稀释污染水源,减缓藻类生长繁殖。据有关媒体6月1日报道: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已调引长江清水3.67亿立方米,注入太湖1.9亿立方米,通过引江济太,太湖水量得到了有效补给,太湖水位维持在3米以上,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历时15年耗资100亿元的“引长济太”工程,通过引入长江水提高太湖水位,稀释污染水源,尽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仍然缓解了这次太湖蓝藻危机。 
  近年来,“引江济太”被认为是太湖治理的重要措施――太湖水质在靠近苏州的东太湖和靠近无锡的西太湖有很大不同,东太湖水质明显优于西太湖,主要是由于望虞河的调水作用――因此有专家认为,长江水入西太湖对改善太湖水质作用极大。但有专家认为,随着长江水质逐渐恶化,部分水质指标已经与太湖非常接近,有的指标(如磷)已超过太湖,长江作为“引江济太”清洁水的来源将难以为继。从此意义上说,“引江济太”只能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不能作为一种常态方法使用。 
  “863”重大治水专项效果不明显湖泊富营养化比河流更难治 
  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友根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国家组织湖泊调查,大约是27%的湖泊富营养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富营养化的湖泊已经到了61%,上世纪90年代的后期,有85%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他说,2002年8月,无锡市正式启动国家“863”计划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水污染科技治理专项,总投资2.1亿元,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示范工程和长效管理模式进行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课题组先后组织实施了3个子课题、93项示范工程,通过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地水质改善、重污染水体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综合技术集成、工程规模的示范,为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做了有益的探索。 
  当记者问到这几年的治理效果时,王局长表现出有些无奈。他说,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甚至达到了单个的、短期的措施根本无力回天的程度,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彻底解决蓝藻的问题,现在在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成熟的好方法。他告诉记者,湖泊不同于河流,河流是一个流动的水体,生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很低的,可是像太湖水在湖中停留的时间接近一年,湖水的水质要受到湖泊自身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受到污染的湖泊,治理过程要使其从污染生态系恢复到低污染生态系,再到微污染生态系,再到自然生态系,按照生态系的转换时间来看,一个湖泊的恢复周期至少要数十年。 
  无锡市环保局污控处陈建平处长告诉记者,在太湖蓝藻暴发后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有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的几十家企业来推荐他们的治理技术和产品,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还不断看到来推荐自己技术和设备的厂家。陈处长说,当问到这些厂家的技术和产品在哪些大的湖泊治理中应用过时,没有一家企业能明确回答。 
  化学机械生物诸方法 
  只能短时间见效 
  无锡市环保局的同志介绍说,自从1998年太湖治理“零点行动”以来,无锡已经关闭了太湖沿岸和入湖河流沿岸的大批可能产生污染的工厂,但是监测数据显示,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直接的总氮、总磷指标,非但没有下降,甚至有上升趋势。原因就是目前太湖周边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这些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汇集到太湖,目前太湖底泥中,40%的磷是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另外1/3来自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在太湖周边的围栏养殖,也对太湖水质有所损害。太湖水产品丰富,饲养投放的饵料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加重了水质的富营养化。 
  据无锡市科技局的同志介绍说,目前治理蓝藻常用的药物杀灭方法是用硫酸铜法,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除藻效果显著,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的变态具有致畸性,并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由于太湖是城镇居民的饮水源,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铜来治理蓝藻。另外,利用机械除藻和清除底泥,也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在太湖这么大的水域使用机械除藻和清除底泥,存在着治理成本过高和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的问题。而利用养鱼等水生生物吃掉蓝藻这类传统的生物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象太湖这样巨大而复杂的水域,同样不适用。 
  消除蓝藻暴发根源不容易生物新技术能否带来曙光 
  那么蓝藻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根治呢?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应无锡市科技局之约来此考察和研讨太湖治理之策的香港长江生命科技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令玉教授。 
  张教授认为,太湖治理涉及的面很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几个方面同时治理。过去对太湖的治理主要局限在对工业废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治理上,而对于造成太湖水质富营养化更主要原因的面源污染和湖底多年沉积的污染物造成的内源污染基本上没有治理。他认为,要想彻底改善太湖水质,消除蓝藻暴发的根源,必须改变太湖周边高强度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减少直至取消化肥的使用;同时,还要对太湖底泥中多年沉积的大量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消除这一巨大的污染源,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只有依靠现代生物技术。 
  张教授告诉记者,由他独创的功能基因激活技术是生物科技研究的一个新方法,这项技术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检验已经逐步成熟。利用这一技术,已经取得了108项生物科技成果,三安公司已经成功地将这些技术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上。他们在北京、河北、江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开展的三安农业模式试点中,利用三安生物技术取代化肥和化学农药,生产出无化肥和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其产量不低于化肥,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化学农业,产品质量优于当前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要求。同时,利用三安生物技术进行的地表水水质净化和底泥净化处理的试点也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张教授希望将这些生物新技术应用到太湖治理上,探索一条湖泊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新路。 

News / 相关新闻 More
2023 - 05 - 18
2023年5月5-8日,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承办。论坛共设 21 个主题,234 个专题,内容丰富且涵盖地学领域众多研究方向,吸引了近4000余名科学家与青年学者参加。会议伊始,委副书记沈壮海、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和青年地学论坛理事长晏宏代表组委会分别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开幕式由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沈焕锋教授主院士李德仁、孙和平、王焰新等6名院士专家作大会学术报告。精彩的学术交流,激烈的思想碰撞,呈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携相关产品参与了本次大会。在会议现场,理加联合设置产品与技术咨询展台,吸引了众多与会人...
2023 - 04 - 28
2023年4月22日至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南昌顺利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本届年会以“发展绿色低碳,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设置了53个分会场、593个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吴丰昌、贺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等6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除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本次大会同期举办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展,广大生态环境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进展、共商科技创新,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贡献智慧。作为一家具备自主研发实力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应邀参加本次大会,并携带环境监测的科研仪器,展现了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本次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以生态环境高...
2023 - 04 - 28
2023年3月31日至4月2日,第四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与国际氮行动组织(INI)东亚中心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是我国氮循环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参会人员层次最高、学术水平也最高的学术会议。本次大会报告由北京大学周丰教授和张霖研究员主持,分会场由18位召集人负责。会议期间,围绕“氮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的主题,和下设的“氮循环关键过程与机制 “、“活性氮释放规律与效应 ”、“氮的可持续管理与政策 ”、“氮循环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4个议题,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报告分享,青年学者们也踊跃发言,积极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本次大会,总经理孙宝宇先生在大会作特别报告“激光...
2023 - 04 - 28
2023年4月8日,全国第一届遥感地面观测联盟研讨会顺利举行,大会由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分专项国家真实性检验网北碚站、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管理委员会、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和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6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师生代表200余人齐聚本次会议,交流和分享遥感地面观测相关的科技成果和经验。西南大学副校长赵国华和福建师范大学陈镜明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冯仁国、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杨萍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一处综合自然地理学项目主任高阳、武汉大学张良培教授、金佛山国家站站长马明国等出席第一届遥感地面观测联盟成立仪式。会议期间,陈镜明、高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
关闭窗口】【打印
Copyright ©2018-2023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东路18号光华创业园5号楼(生产研发)
          光华创业园科研楼四层
电话:13910499761 13910499762 010-51292601
传真:010-82899770-8014
邮箱:info@li-ca.com
邮编:100085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创业二路玖悦雅轩商业裙楼3层瑞思BEEPLUS 3029室 手机:13910499772

 


 


  • 您的姓名:
  • *
  • 公司名称:
  • *
  • 地址:
  • *
  • 电话:
  • *
  • 传真:
  • *
  • 电子邮箱:
  • *
  • 邮政编码:
  • *
  • 留言主题:
  • *
  • 详细说明:
  • *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
  • 官方微信
  • 官方手机端
友情链接: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5

电话号码管理

  • 010-51292601
6

二维码管理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展开